11月1日上午9:30-11:00,阳光心健诚邀王小平老师为我们带来《读懂青少年:心的呼救》——从自体的视角浅谈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主题分享。本次分享中,王老师以扎实的专业功底结合真实案例,为大家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现状、根源、类型与鉴别方法,搭建专业交流学习平台,助力精准守护青少年身心成长。

工作坊伊始,王小平老师以触目惊心的案例与数据切入现状背景分享。她提到,我国14-34岁人群中自杀为首位死因,中小学自杀率持续上升;北大新生调查显示超三成新生厌恶学习、四成觉得人生无意义;《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更是指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高中阶段重度抑郁检出率超10%,这些数据让我们深刻意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紧迫性。
随后,王老师从自体视角展开心理原因分析。她引用荣格“人类最大敌人在于自身心灵疾病”的观点,结合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理论,讲解了青少年自体发展的关键阶段,并呈现了不同成长阶段父母角色定位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联,为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根源提供了专业理论支撑。
在常见心理健康问题部分,王老师梳理了独生子女、离异家庭、应试教育、网络影响等多重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冲击,指出青少年易出现社会化不足、孤独、自我中心等问题,且在学业(厌学、考试焦虑)、情绪(抑郁、敏感)、人际(关系紧张、缺乏朋友)、行为(沉迷网络、离家出走)等方面易产生偏差。
最后,王老师聚焦心理问题类型与鉴别,提出需区分器质性与功能性问题、精神疾病与非精神疾病等五大鉴别方向,强调问题发生时间早、根源深、泛化且与性格结合等情况需重点关注,同时给出“观察并发症、评估生活妨碍程度、结合年龄判断”等实用鉴别标准。
本次工作坊结尾,王老师引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简德林的观点:“每一个坏的感觉都是一个潜在的能量,如果你给它空间,它就可以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强调:“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本质上是‘心的呼救’——他们或许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痛苦,只能通过‘厌学’‘发脾气’‘沉默’等方式传递信号。家长与教育者的核心任务,是先‘读懂’这些信号,再用科学的方法回应。”
后期更多周六工作坊直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