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中心执业中心儿童基地EAP中心心理产品学会专区
今天是:
首 页 心健动态 心理咨询 心理新闻 心理学院 心理课程 心理测试 心理视频 心理商城 心理论坛 心理机构
推荐栏目: 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 心理执业能力培训 心理咨询指南 心理咨询室建设 青春心理 职场压力 网上预约
首 页 > 心理新闻 > 安徽心理新闻


自卑儿童

自卑儿童
【字体: 】【2012/5/4】 【作者/来源 SysAdmin】 【阅读: 次】 【关 闭
儿童的叛逆期——如何疏导宝宝的恋物情结
  正常的“恋物”不是病
  所谓“皮肤饥渴”,就是说,人存在着身体接触的需要,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更为强烈,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放松。所以,孩子会“恋”上被子、枕头、小熊布偶这些物品。宝宝正常的“恋物”行为并不是病态,是会随着他的成长慢慢消失的,只要情绪、行为等方面发育正常,宝宝对物品的依恋就不是异常的。通常多数宝宝只是在特定的时候才需要依恋物,如必须抱着枕头或玩偶才可入睡等等。对于这种情形,妈妈一般无需干涉,更不应生硬地制止甚至强行夺走宝宝的依恋物。妈妈惟一需要做的就是保证宝宝依恋物的卫生,其他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只要宝宝对物品的迷恋程度没有影响到生活作息,那么家长就无需过度担心。除非是宝宝的依恋行为变成了极端状态,几乎要把依恋物品24小时带在身边,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比如奶嘴,如果只在宝宝哭闹不休时拿来使用一下就可以,一旦宝宝经常口含奶嘴不放就麻烦啦,这不仅容易造成门牙突出变形,而且也很容易产生蛀牙。更何况嘴巴里整天塞着奶嘴,宝宝就不愿意开口,学习说话的进展也会很缓慢。“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而“恋物”的源头——安全感的缺失才是家长必须时刻关注的。当你的孩子突然对一件物品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甚至须臾不可分离,这个时候家长一方面要把对孩子“恋物”的烦恼转化为生活的乐趣,并以此为亲近了解孩子习性的契机,让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另一方面,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寻找孩子安全感缺失的原因,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儿童的叛逆期—— 恋物情结有原因
  宝宝为什么会出现“恋物”情结,专家研究发现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很早让宝宝开始在儿童房里单独入睡,初入幼儿园环境变化所导致——陌生环境或陌生人群会给宝宝带来很大的刺激。很多家庭居住条件优越,很早让宝宝在儿童房单独入睡;或者宝宝初入园时,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出现各种偏异行为,恋物就是其中一种,宝宝会设法通过各种感官来安抚自身的情绪欲望。
  父母工作忙,孩子由严肃的全职保姆一手带大,往往与动画相伴成长——在依恋形成的关键期,宝宝希望得到父母的抚摸和疼爱。如果父母经常与宝宝分离,由动画片陪伴、由严肃的全职保姆一手带大,宝宝就会缺乏安全感,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把原本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物品的依恋上。
  注重让孩子上早教班,但生活中却认为孩子嬉戏玩闹是“浪费时间”——和家长嬉戏玩闹的需求在婴幼儿的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宝宝得到的不仅是感知觉的发展,还得到了心理上的放松,能够减少紧张感。所以,宝宝所“恋”之物都是那些小被子、毛绒玩具等比较柔软的东西。
  妙招帮宝宝转移“恋物”
  宝宝出现了“恋物”情结,妈妈该怎么办?在此推荐八大妙招给妈妈们一些帮助。
  日常的、无条件地拥抱孩子——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经常性的拥抱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不要紧;你很安全……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包被或玩具熊当作他的“精神保险带”。
  鼓励比惩罚有效——父母需耐心地处理孩子的坚持。有些父母会使用一些过激的方式,如把辣椒涂在奶嘴上,涂辣椒具有惩罚的意味,甚至会让孩子产生恐惧,这种影响值得深思。惩罚或给予孩子太大压力,可能会令孩子养成其他更不好的习惯。
  养成睡前良好习惯——有的家长为了解脱自己,总是对孩子说:“自己抱一个你最喜欢的玩具、被子去睡觉。 ”这为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提供了最佳理由。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睡觉时不要抱娃娃、吸奶嘴等,让他什么都不要做,好好睡觉。
  陪宝宝一段时间——很多幼儿是在入睡前的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等孩子睡着再离开,就不会使他对包被、小熊之类物品过度依恋,一定会令他非常安心。
  合理借助外在力量——幼儿园的老师,疼他的爷爷奶奶的鼓励,可以转移孩子对物品的依赖。但切记不要因此而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或是要求他立即改掉这些习惯。太多的压力或过于强迫孩子,有可能会使孩子更执着地依恋这些物品。
  儿童的叛逆期——如何把孩子从网瘾中拉出来
  与网络成瘾过招,家长要把握几个原则:
  第一,宜疏不宜堵。孩子爱上网,有的家长把电脑砸了、把网线拔了,导致家庭冲突会更严重。家长不要停留和纠缠在网络使用这个层面,而是要绕到背后,找到孩子上网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这一点需要家长花时间、花精力“培养”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有的孩子一开始并不会成瘾,但父母不信任他,孩子一碰电脑家长就死死看着,使得孩子越来越不相信父母,越来越投入网络。对此,家长可以把电脑放在书房、客厅,而不是孩子的房间,使家人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机会,而不是孩子在房间里玩,妈妈隔一会就推门检查。
  第三,用替代方案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需要观察和沟通,了解孩子是哪方面没有得到满足,比如父母的爱不够、学习挫败感、缺玩伴等,找到原因后,给予补偿。对于学习成绩差,只有在网络游戏中才能得到成就感的孩子,家长在学习方面可以提出最低要求,比如及格就好,让他能够达到,然后给予鼓励、达到这一要求以后,再逐步提高标准。对于缺乏其他玩耍方式的孩子,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出去和同伴一起玩耍,或者父母多和孩子呆在一起,邀请其他家庭的孩子到家中做客等。对于逆反心理、故意和家长对着干的孩子,家长要优先改善亲子关系,然后解决上网问题。
  第四,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家长可以试着和孩子双方协商。2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比如,原来每天上网8小时以上,第一周减少到6小时,第二周减少到4小时,第三周3小时,第四周2小时等。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予奖励和惩罚。惩罚不是打骂,而是将孩子最喜欢的食物、活动适当剥夺,比如不能吃冰激凌、不能看电视等。
  最后,家长有必要纠正几个误区:第一,沉迷网络的孩子并不一定是毫无前途的坏孩子。我们要警惕极端的例子,但也不要被吓坏。青少年可塑性极强,在不同的层面都有矫正的可能,只要父母不放弃,孩子就有希望。第二,网瘾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不能只看结果,忽略了孩子成长中积累的过程。第三,网瘾并不单纯是孩子的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问题,家长也要同时调整自己。第四,网瘾不是思想道德问题,家长用说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这不是表面的“贪玩、没上进心”,而有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第五,网瘾背后潜在的心理问题,往往比单纯的成瘾行为严重得多。因此,治疗网瘾家长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能期待立竿见影。
  儿童的叛逆期——关注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
  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丛书主编傅宏是一位资深的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丛书各分册的作者也都有着专业的心理学学科背景,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学院训练,同时又有着丰富的实践和现实关切。因而当他们去撰写这套书的时候,总能在自己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和大众的心理学需要之间找到默契。
  “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丛书有着强烈的中国儿童心理问题意识,非常贴近儿童实际,很多内容都是源自对日常生活中儿童问题的观察。按照傅宏教授所说:“之所以使用"治疗"而不是其他更温和一些的字眼来表达这些儿童活动,用意其实很简单,只是为了强调它们的功用性,只要你把有意识的教育也当作是一种治疗,这里治疗的含义也就没那么难理解了。为了令包括普通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所有读者们都能够从中有所获益,这套丛书的作者们在写作中做了很多推敲,力求通过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一些身边的案例来表达科学知识、介绍最新专业研究成果。”
  我们不妨看看其中两本书的内容。《儿童游戏治疗》强调,玩游戏本身并不能达到治疗的功效,但玩游戏可以起到预防心理疾病的作用。游戏治疗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儿童在自由的玩耍中把内心的问题和焦虑“玩”出来,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不仅如此,游戏还有一些特别的功能,在游戏中儿童会传达和发泄某些创伤性的冲突和敌意,儿童也利用游戏来扮演真实的冲突和困难,或是利用游戏来克服紧张和焦虑,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儿童行为治疗》一书指出,儿童行为治疗最关键的是行为评估。行为治疗的基础是各种学习原理,而学习原理的范式多种多样,包括刺激—反应学习(经典条件反应)、操作学习(操作条件反应)、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以及认知观点(认知行为理论),书中对它们分别发展出的各种治疗技术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对“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丛书还可以申说的是,除了专业读者的阅读,我特别看重其可以作为心理学面向普通读者的范例的作用。当下时代由于大众心理学需要的客观存在,催生了“大众心理学”读物的出版热。但从坊间类似的出版物来看,不外乎照搬西方大众心理学的畅销读物,以致于接不上“中国问题”的轨道;或者将心理学俗化成文艺腔的心灵鸡汤,以至于根本看不到纯正心理学的底子。“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丛书口子切得很小,就针对儿童这个群体,以“中国儿童心理问题”为出发点,将复杂的心理学资源澄清、安放到具体的现实对象上,让读者能用、有用。如此,我们的心理学界能够像这套丛书这样细致地一个“小众”一个“小众”地做下去,追求长期而不仅仅是短期效益。假以时日,终有一天使“大众”的心理学需要也得到满足。
  儿童性教育的“尺度”在哪里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 ,与儿童性教育先进的国家地区相比,上述性教育教材,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来看,尺度其实都不算过大。如“漫画”这种形式,由于儿童喜闻乐见,实际上早就是许多国家地区实施儿童性教育最经常采用的形式。此前,网上流行的一套以“我从哪里来”为主题的中国香港幼儿园性教育漫画,较之上述北京教材,其实更为详尽丰富。事实上,除了漫画,一些欧美国家甚至早已采取了更为“大胆”逼真的真人电视、电影等性教育形式。至于性教育内容方面,性教育成熟发达国家,已经进一步涉及到“避孕”、“性病”、“性侵害”等更为广泛的内容。
  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性教育教材仅仅出现了一些简单初级的漫画和文字,便被惊呼“尺度过大”、视为“洪水猛兽”,岂不是太过敏感了?试问一下,既然要搞性教育,如果甚至连最基本的基础性事实,也要竭力避讳,那么性教育还如何可能进行下去?
  进一步,还必须充分意识到 ,作为一种针对科学知识、客观事实传授的“性”教育,它的“尺度”、是否涉嫌“黄色”,其实并不主要在于教材上都客观具体地写了、画了些什么,而根本在于,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这些成年人,以怎样的态度、方法、立场去把握、讲解、传授它。这或许正如鲁迅当年所说的,“一部《 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实际上,相对于沾染了满脑子道德成见的成年人来说,那些单纯质朴的孩子们,面对性教育内容,他们的态度立场,其实要简单纯洁得多,至少远没有有些家长想象那般危险复杂、充满不可预知的道德风险。这诚如上述教材编纂人指出的,“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不能用成人的观点看孩子的世界”。
  因此,对于这本教材,笔者更担心的倒不是受教育的孩子,而是那些使用教材的教育者,如果后者也像那些担心“黄色”的家长一样,在授课时,面对“性交”等内容,尚未开口自己就先面红耳赤、“顾左右而言他”了,那么再好的教材恐怕都无济于事。
  儿童的叛逆期——小孩厌学怎么办找心理咨询疏导
  孩子厌学怎么办?听听济南心理咨询师专家给大家介绍一些相关的方法
  1.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动机,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爱、关注与被需要的感觉。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了生存与安全感外,人还有爱和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学生来讲,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如果,在学习中他们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如果在学习中,孩子能不断的得到鼓励或者其他各种形式的正强化,他就会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厌学也就无从谈起。
  2.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孩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孩子调整的同时,父母要积极配合,找到自身的问题,与孩子一同成长。
  纵观当前教育问题的方方面面,真正的根源恰恰在于家庭教育环节,人一生中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很多影响我们成长的人际规则、生活和学习习惯都是在家庭教育阶段开始形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习惯养成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问题的反映。父母的说教、对成绩的无限强调、对学习动机的歪曲等等都很容易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恶。因此,改变孩子的同时,父母也应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积极的加以调整。济南心理咨询
  3.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了解学习的本质,关注学习过程本身,而不是为成绩所累。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清楚学习应该学什么,学习到底有什么意义,现行教育体制对成绩的强调几乎是他们对学习的唯一印象。这样,成绩不好的孩子对学习的厌恶也就非常自然了。此外,很多孩子非常渴望学好,但却缺乏正确的方法,久而久之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会大幅下降,对学习产生习得性无助等问题,因此就开始逃避学习。
  作为应对,我们应该与孩子一同探讨学习的本质,降低他们对成绩的关注,重新认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强化他们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让他们在学习时变得轻松,从而也更能享受学习的乐趣。
  儿童的叛逆期——自卑儿童的早期表现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霍夫曼还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有如下表现:
  常年情绪低落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难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经常疑神疑鬼自卑儿童对家长、老师、小伙伴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别人对他们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自己。
  过分追求表扬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来获得,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上一篇抑郁怎么办  |  下一篇发泄情绪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上预约
版权所有:阳光心健 Copyright © 2005-2011 AHXINJ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总部地址:合肥市新站区创新产业园9号楼 阳光心健
邮箱:ygxinjian@163.com 咨询热线:0551- 65140884 65140885